湖南法治报讯(通讯员:胡井芬)如何让教育评价真正回归课堂本真?如何以精准教研激活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2025年秋季学期,桂阳县士杰幼儿园以一场深度变革的常态化推门听课活动,交出了一份以“真实课堂为镜,以专业诊断为引”的生动答卷。自10月中旬启动以来,这项覆盖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所有带班教师的教研工程,正通过科学闭环的实施路径,悄然重塑着幼儿园的教育生态,为区域幼教质量提升提供了可复制的“士幼经验”。

三维目标锚定,构建保教质量提升坐标系
“推门听课绝不是简单的‘突击检查',而是要通过观察真实课堂,构建教师成长、幼儿发展与幼儿园品牌建设的三维赋能体系。”园长侯永春在活动启动会上强调。据了解,该园创新性地将活动目标分解为三个维度:在教师层面,重点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堂组织的灵动性、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及应急处理的专业性;在幼儿层面,聚焦3-6岁儿童年龄特点与发展需求,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内驱力,促进认知、情感、社交能力全面发展;在幼儿园层面,则通过掌握各班级教学常态,为教学管理策略调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数据支撑,进而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这种立体化的目标设定,使得推门听课活动超越了传统评课的范畴,成为推动幼儿园整体发展的战略支点。分管教学副园长张伟丽补充道:“我们要求听课组成员不仅要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要关注幼儿的学习状态——兴趣是否浓厚?参与度高不高?游戏时是否全情投入?这些细节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闭环管理落地,科学流程保障活动实效
走进士杰幼儿园的活动室,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听课人员轻步推门而入,在教室后排角落的“观察席”就座,手中的《推门听课活动评课记录表》上,教学目标达成度、活动中的亮点与不足、收获与反思清晰可见。这种严谨的实施流程,源于幼儿园构建的“准备-实施-总结”闭环管理机制。
在准备阶段,活动小组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历时2天研制出量化评价体系,特别增设“安全保障”“幼儿参与”等特色指标。10月上旬召开的全体教师动员会上,分管教学副园长张伟丽用“医生查房”比喻听课活动:“就像医生通过望闻问切诊断病情,我们的听课是为了发现教学中的‘生长点',而非挑错。”这番生动的讲解有效缓解了教师们的紧张情绪。
实施过程中,“轻声告知、安静观察、即时反馈”的十二字方针得到严格执行。11月12日上午,笔者跟随听课组走进大五班,欧阳会莲老师正在开展语言活动《彩色的幼儿园》,她巧妙利用自制的图卡“黑猫奇奇”教具,引导幼儿在捉迷藏游戏中观察并描述幼儿园里不同区域的色彩与场景。课后十分钟,在明亮的书吧里,评课随即展开:“欧阳老师的教具使用贴合幼儿认知特点,游戏互动中幼儿语言表达积极性高,但如果能增加幼儿自主创编故事环节,让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更充分的释放。”这种“亮点+建议”的反馈模式,让年轻教师谢凌微感触颇深:“上次听我《秋天的树林》的艺术课后,评课组建议我在展示环节增加小组互评,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同伴的作品。尝试后发现,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更高了,还会主动提出改进意见,课堂氛围变得特别活跃。”
总结阶段的“双轨制”更具特色:一方面梳理各班级的共性问题形成“教学改进白皮书”,另一方面将优秀课例剪辑为微视频或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简篇,供全园学习借鉴。针对发现的“区域活动材料层次性不足”问题,教研骨干刘俐汝牵头开发了“材料难度进阶包”,按幼儿能力水平分层投放,有效提升了个体关注度。

长效机制护航,从“要我成长”到“我要成长”
“以前觉得写教案是应付检查,现在会主动思考这个目标怎样通过游戏实现。”工作六年的中班教师张小艳的转变,印证了活动带来的深层变革。为确保推门听课不流于形式,幼儿园从五方面构建保障体系:成立由园长牵头的专项小组,建立听课反馈登记、优秀经验推广等配套制度;每周二放学后进行教学设备检修,确保电子白板、音响等设备完好率100%;在教师心理支持上,通过“优点放大化、问题具体化、建议可操作化”的反馈方式。
如今,士杰幼儿园的常态化推门听课活动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与保教质量提升的“导航仪”。从最初的些许忐忑到如今的从容自信,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成长”,教师们在真实的课堂实践中研磨教学智慧,孩子们在灵动的互动中绽放天性光芒。这场深耕常态的教学变革,不仅让教育评价真正扎根课堂土壤,更以润物无声的力量,持续滋养着幼儿园教育生态的蓬勃生长,为桂阳县城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幼教事业发展,提供了一份充满温度与智慧的实践范本。
责编:马志军
一审:马志军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









